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这样就能继续欣赏每一天不一样的精彩事件,感谢支持。
2006年的那个除夕夜,一首轻快童真的歌曲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布仁巴雅尔 “一家三口” 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记住了 《吉祥三宝》 。
十年之后,布仁巴雅尔夫妻俩带着他们真正的亲生女儿再度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上他们载歌载舞的模样仿佛是昨日重现。
遗憾的是,仅仅两年之后布仁巴雅尔就突发疾病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妻子和孩子们。
(相关资料图)
如今,距离他去世已经过去了五个春秋,家人依然不能忘怀。
01.
初见乌日娜,他们年纪尚小还是中学生;再相遇是在艺术学校,年纪小了三岁的乌日娜很得身为班长的布仁巴雅尔的照顾。
布仁巴雅尔会弹钢琴是班里的女同学们争相求合作的对象,但他伴奏最多的还是乌日娜,那个话不多但是爱笑的小女生。
他是草原上的天生歌者,唱歌对他来说就像是刻在血液里的记忆、像呼吸吃饭那样自然的事情;他也是一个牧者,年纪很小就开始骑着那匹心爱的小红马驰骋在草原上、林地间。
乌日娜和布仁巴雅尔在唱歌上有着共同的爱好,在生活中也有着类似的遭遇、处境 :父亲都曾遇到过不公正的对待,小小年纪的他们作为家中的大孩子早早就挑起了重担。
相恋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谈恋爱没几个月,布仁巴雅尔就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骑着马跑了两百多公里到恋人的家里去。
那是放寒假的时候,同学们各回各家,小情侣只能靠书信来往。但是乌日娜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实在不好意思写太多,所以草草写了几句话装在使用过的信封里重新贴上邮票给布仁寄过去。
因为信的内容前所未有的少,里面又莫名夹了别人写的东西,布仁巴雅尔很不安。
那时候也没有电话可以直接联系,他就骑了八九个小时的马赶到了位于另外一个县的乌日娜的家里。
到地方的时候天已经很暗了,乌日娜的妹妹正在挤牛奶,看到连人带马都结霜变成了白色的布仁巴雅尔赶紧告诉家人。
乌日娜看着不请自来的恋人,不敢让父母知道两人的事情,就利用哥哥打掩护-哥哥和布仁巴雅尔在同一所中学也知道他们俩在一起这件事。
那是1981年,布仁巴雅尔待了三天才启程返家。正在热恋之中也“见了家长”的小情侣此时还不会想到,他们的这段感情一直长跑了八年才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毕业之后,两人一个进了歌舞团,一个则在阴差阳错之下进入了一家电影公司做幕后工作。
乌日娜想要考大学,但是团里的条件不适合备考,布仁巴雅尔就通过朋友给她准备了一间专门用来学习的房间。
1984年,乌日娜去北京上学,他们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异地之旅。分开的那一千多个日子,是一封又一封来往于北京和海拉尔的信串起了这对恋人的心。
布仁文笔好,每次都是 “蓝天、白云” 洋洋洒洒写上厚厚的好几页; 而乌日娜常常是薄薄一页,几句日常报告自己的情况关心一下恋人的工作和生活。
02.
1989年2月2日,乌日娜和布仁巴雅尔终于领到了那个烫红的证,他们结婚了。在北京筒子楼的新家中,两人的第一顿饭是一碗热腾腾的羊肉面。此时夫妻俩的工作地还是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故乡,相隔甚远。
1990年,恰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招收蒙语主播,布仁巴雅尔一看机会来了果断提出了申请。
台里看他有类似工作经验,妻子在北京上班符合他们稳定的要求,就把他调了过去。
不过第一年,他们就想调回内蒙。刚到北京的时候布仁巴雅尔曾经通过妻子认识了学校的一个老师,后来再见的时候去跟那位老师打招呼结果对方没搭理,原来人家已经不记得他了,这让他很失落。
大年初一,他穿上民族服装去认识的老乡家里拜年,没曾想人家在北京待了很多年已经没有拜年的习惯了,还在呼呼睡大觉。
都市里的距离感和快节奏让草原长大的汉子很不适应,他想念故乡,想念那里的人,想念那里的一草一木。
但是考虑到乌日娜能从偏远之地考到北京并留校任教很不容易,所以他们努力去适应新生活。
1991年,他们的二人世界迎来了女儿的到来,从此变作三口之家。只是,新生命诞生的同一天,布仁巴雅尔失去了他敬爱的父亲。一悲一喜之下,他们整整两年都没有给女儿诺尔曼过生日。
乌日娜既要教学还要承担演出任务,所以经常外出,带孩子这件事情就主要落在了布仁巴雅尔身上。
在诺尔曼小时候,父女俩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9年布仁巴雅尔出国深造。
为了让女儿不因为在城市里长大对蒙古族的生活陌生,诺尔曼在一岁多快两岁的时候被送回老家由伯父帮忙照看。
火车上,她一直给爸爸拿零食不停亲爸爸;到伯父家,寸步不离爸爸,好像知道自己即将被留下来似的。
等到过了一段时间父母去接她的时候,诺尔曼已经不认识妈妈了。即使伯父伯母告诉她这是妈妈,她也不搭理,乌日娜当时伤心得忍不住掉起眼泪。过了好几天,母女俩才慢慢亲密起来。
回到北京之后,诺尔曼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基本不太说话,再开始说的时候就叽里呱啦全是汉语。
暑假的时候,她又回草原老家,也是一段时间不怎么讲话然后突然开口都是蒙语。长大之后,才学会了在蒙语和汉语之间切换自如。
03.
诺尔曼三岁的时候,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一首名叫 《吉祥三宝》 的歌曲。那是爸爸亲自谱曲填词的作品,主意则是妈妈提出来的,最终有了这首充满了童趣和开心的歌。
当年写歌之时,布仁巴雅尔想的不是艺术,更多是为了训练诺尔曼的舌头。但也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这首仅仅花了十几分钟就问世的作品才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1996年,诺尔曼五岁的时候一家三口为这首歌录音做了一个磁带。但此时,他们还没有想到《吉祥三宝》会在十年之后火遍大江南北。
布仁巴雅尔喜欢唱歌也经常自己进行创作,恋爱的时候给乌日娜写过情歌,也为电影进行配乐。他的朋友们一直劝他把这些年的作品整理出来,出一张专辑。
担心把成本都赔掉的布仁巴雅尔心里一直没底,架不住朋友们很热情加上也有唱片公司看中了他的资质,这才点头。
制作过程中,公司的人专门跑了两趟呼伦贝尔。有一次是在下午到的,恰好看到站在围栏边上唱歌的英格玛。那是一个干干瘦瘦的小女孩儿,不开口的时候完全不显眼。
但是夕阳下,她独立栏杆的几分萧瑟感配上 《岩石》 伤感的曲调,触动了来客的心。“咔嚓”,工作人员用相机记录下了这震撼的一幕。
另一边,那首原本并不在专辑目录的《吉祥三宝》在一场饭局上偶然间被唱片公司的人听到,这才有机会作为唯一一首蒙语歌出现在专辑中。
但此时诺尔曼13岁了,声音已经褪去了小女孩儿的稚嫩和纯真,不太符合要求了。加上她自己也不想再唱了,于是大家一致同意重新寻找一个合适的蒙古族女孩儿。
英格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唱片公司的视线中,巧合的是她竟然是乌日娜的亲侄女!初时,他们有些担心从来没有接触过录音棚的英格玛能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对小侄女打拍的样子印象深刻的乌日娜却莫名相信她可以。
2004年,英格玛在妈妈的陪伴下乘坐火车到了北京,小家伙一点儿也不怯场一遍就顺利完成了录制。
未曾预料地,这首歌一经面世就迅速火爆了,还曾霸占当时一个重量级歌曲榜榜首四个多月。
2005年年底,他们受邀参加春晚,导演认为这首歌很温馨非常适合春节的氛围。
2006年, 《吉祥三宝》 以蒙汉两种语言在春晚上进行了表演,自此开始热度席卷了全国,成为街头巷尾都在播放的神曲。
04.
英格玛是姑姑、姑父的另一个女儿,再大一点考入了北舞附中。为了英格玛的学业,他们拒绝了很多邀约,只有在假期和周末才会进行表演。中学毕业后,英格玛顺利成为了中戏的一名学生。
亲生女儿诺尔曼比英格玛大四岁,从小就喜欢创作八岁开始写歌。
1999年,布仁巴雅尔进修的时候,思念爸爸的诺尔曼写了一首 《乌兰巴托的爸爸》 由妈妈整理之后寄给了爸爸。
诺尔曼的十八岁成人礼,是父母给她做了一张专辑,内容由她自己设计。热爱音乐的她,后来远赴异国的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乌日娜说他们是一家五口,除了两个女儿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养子乌达木。夫妻俩与乌达木的初见是在2007年他们成立的五彩儿童合唱团里,作为唯一一个唱四段长调的男孩乌达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没想到,命运待这个男孩儿如此残忍。妈妈到海拉尔看他,返程的时候乘坐的出租车出了车祸,重伤的妈妈撑了一年之后去世;随后,他的爸爸又从马上摔下来离开了人世。
布仁巴雅尔很心疼这个可怜的孩子,开了一个家庭会议邀请乌达木的爷爷奶奶等亲人商讨他接下来的生活。
诺尔曼特别贴心,主动提出如果家里条件不够她可以放弃出国留学。就这样,失去亲生父母的乌达木又拥有了另外一对父母和两个姐姐。
但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一家人开心幸福地奔向未来之时,布仁巴雅尔毫无预兆地突发脑梗,永远留在了在他所热爱的故土。
丈夫在的时候,乌日娜做什么都有信心; 如今,斯人已逝,她却做什么东西都有一点害怕担心会出什么意外,但是又不得不故作坚强,因为家里还需要她这个顶梁柱。
岁月可以带走深爱的人,却带不走那份爱、抚不平失去爱人的痛楚。即便已经过去五年了,提起布仁,乌日娜还是会忍不住潸然泪下,她怎么会忘记那个只需要一伸手就知道她想要什么的那个人呢?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三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了。英格玛升级成为母亲,有了一个漂亮可爱的儿子,时常探望妈妈;诺尔曼会在妈妈难过的时候放下手上的工作,陪伴在她身边;乌达木关心妈妈的身体,给她买检查仪器,叮嘱妈妈定时进行检测。
为了纪念去了天上的爸爸,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被布仁巴雅尔的孩子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 :“姐姐,哎,爸爸去哪里啦?”
友情提示: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关键词: